讀書有所見作
清代:蕭掄謂
人心如良苗,得養乃滋長;
苗以泉水灌,心以理義養。
一日不讀書,胸臆無佳想;
一月不讀書,耳目失精爽。
這首詩在說明人的心就像一顆優良的苗,要好好滋養愛護才得以成長,苗是需要泉水灌溉,人心則需要透過道德教育規範。而人一天不讀書,心中就不會有好的想法,一個月不讀書,就會感覺到眼睛和耳朵都不清晰了。
比喻:要熱愛讀書,並且持之以恆。
我所知的樊登:
樊登自己創造了樊登讀書,透過講書的方式來創造營收。我都會聯想到古代茶樓的說書人,只是搬到線上而已😁
不過,我並沒有購買會員,而是透過抖音或是Youtube看樊登的講書影片,他講話會讓人感覺觸碰到你內心的最深處,聽著會讓人不經意的反思,可以上Youtube搜尋影片來聽聽。
最常見的Q&A
有沒有讀書的方法?
怎樣選擇一本好書?
如何把書讀完?
如何抓住書的重點?
開啟讀書的旅程📖
🕹如何選書?
相信很多人想開始看書,但是不知如何選一本書
樊登的選書小技巧
TIPS原則
T-TOOLS 工具:書中給工具讓你實踐,應用在生活上
I-DEALS 新的理念:書中能帶來新的概念
P-PRACTICABILITY 實用性:書中寫得能為生活帶來改變
S-SCIENTIFICITY 科學性:書中的內容經過實驗論證
*趣味性:文學名著
看到一本書而激動心理OS:對就是這樣,這只是看到書中你所認同的觀點且還會自我論證,這樣反而容易走錯方向,
相反的,書所帶來的觀點讓你大開眼界,這時反而要認真看待這本書。
買書小秘訣:
- 看作者的背景→盡量挑有學術背景的
💣我常為了學一樣東西,看好幾本相關的書,那時剛好再研究電商。
某個台灣知名電商行銷人,那時剛好出書,一本三百多,買回來後,我心裡無限個三字經,書薄、空白頁多、內容空洞。
心想:怎有人那麼不要臉這樣也出書? 自此之後,覺得作者真的很重要,不要被標題騙了。
- 看書的出版社→大出版社容易拿走好標題或是好書的翻譯
- 看翻譯和書的印刷品質→好的翻譯和印刷,才會想讓人繼續看下去
💣翻譯真的很重要,曾經看了一本經典書籍,翻譯非常不順暢,我都要回頭看好幾次,
看到一半就真的放棄不想看了,最後改成聽書。
(雖然有看到評論說翻譯翻得很差,但我還是手賤下單買了。)
- 看推薦人→要慎選推薦人
- 好書中推薦的好書→看書後參考書目,或者書中提到的書
我的小補充:講者推薦的書→在我的經驗裡,還沒有踩過地雷
🕹對書的誤解
說到書,你腦海中會有什麼想法?
👉 讀書無用
「書中自有黃金屋」或許又有人會想「讀萬卷書,不如行萬里路」
以旅遊來說,去日本旅遊,通常會安排去**城,但是,去之前如果不先查歷史背景,或是透過閱讀來認識這座城和相關偉人時,看這些城時只會變成走馬看花,這樣行萬里路的效果就大大打折了。
👉 讀書只追求有用
只讀對自己有用的書,容易產生自我優越感。
讀書只限定於某一種類,容易畫地自限,能力難以突破,
反觀,多接觸不同類別的書,看似無相關聯,讀多了就會發現交集,把自己的眼界打開了。
👉覺得有些書難懂,就放棄不想讀?
先從相似且易懂的書開始
循序漸進的閱讀,某天就會發現難懂的書也能讀懂了。
👉讀書自己讀就好?
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」
每個人對於同一本書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,大家互相交流分享,或許可以蹦出新的火花。
👉自己讀效果最好?
聽他人講書,再來看這本書,脈絡或許更清晰。
有人會覺得聽書可能容易被誤導,或者帶來錯誤的概念,但相反的,先聽他人講書,再來自己閱讀,因為已有印象閱讀會更加容易理解,對於他人講的書中重點會多加留意加深印象。
🕹了解一本書
✔概念定義-這本書的定義主旨
✔嚴重問題-這本書值得讀的地方
✔意外之處-這本書提到令你意想不到的觀點
✔遞進關係-可體會到書中層層堆疊的遞進概念精華
✔轉折之處-是否發現書中的轉折點
✔內在價值-書中所學到或能應用的地方
✔心靈衝擊-看書時,深受啟發或令人震撼的內容
✔奇聞軼事-紀錄書中的小故事,為了講書更有趣
🕹講書必備五種能力
將書中精華放最前面,開頭就先講書中的重點
畫心智圖,輔助使自己更容易理解書中內容。
✅邏輯思維能力-素讀,勿把書說成自己的觀點
✅大局觀-知道書中大框架,前後相呼應,形成一體
✅語言能力-簡潔、幽默、說服力
✅同理心-了解聽眾的心情
✅愛-愛受眾,充滿熱情
這是一本能帶你走入書中世界的書,從選書→讀書→分析書→講書,每個步驟都有解釋清楚,且書中還介紹很多好書,是一本CP值滿高的一本書。